早在1870年以前,在塔州生活的华人只有13个,直到这年一位商人从澳大利亚本岛带来了19位经验丰富的矿工来到塔州Mathinna金矿工作。
(华人矿工1914年在Bradshaw's Breek, 塔斯马尼亚)
1874年后期塔州东北地区发现了大量的锡矿,由于工资低廉,华人占据了大部分工作份额从而取代了欧洲人的领导地位,很快的冲击了当时的采矿业。随着劳动力需求的增加,一些杰出的人物像Chin Kaw 被派往中国征集更多的经验丰富和配合能力高的劳动力。 (1914年三位华人在Garibaldi塔斯马尼亚)
1879年由于Lisle的淘金和锡矿市场不济,大部分的欧洲矿工离开了塔州锡矿业,因此塔州华人矿工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及更稳定的工作。人数在1880年代已经超越欧洲矿工。此时铝矿产业达到了顶峰,占到了塔州出口收入的四分之一。 (Scottsdale 隐约能看到中文的房子)
1881年的人口调查显示有874名华人在塔州生活,几乎全是锡矿工,接下来的10年增长到将近1000人,有些离开了采矿业,1891年的人口调查显示百分之十二的华人成为蔬菜园经营者,二十年间塔州华人人口超过德国人,成为第一大非英语背景的移民群体。 (Lilydale,塔斯马尼亚)
在塔州的矿工比在本岛矿工待遇要好,因为辛勤工作他们被视遵纪守法的公民,他们也尽到社区的责任,为当地学校和医院集资,很多欧洲人也参与华人的新年庆祝,葬礼等活动,保持着友好的往来。朗塞斯顿的华商Chin Kitt 和 Ah Katt也在当地很有名气,华人嘉年华会为当地募资延长Gorge街到FirstBasin,朗塞斯顿当地的纪念教堂还帮助华人戒鸦片和赌博问题。教堂一直与华人保持着紧密的联系,教堂本身仍留有一个华人委员会的房间。 (朗塞斯顿教堂工作人员穿着华人衣服)
当时的华人矿工在塔州各地成立了社区,但是大部分的华人赚到足够的钱就回到了中国,塔州当时是唯一一个对华人女性没有限制进入的殖民地区,但是大部分的华人承担不起从中国娶老婆带来塔州的费用,小部分的华人娶了欧洲人。1891年人口调查有40个华人混血在Weldborough地区居住。 (华人墓碑,Moorina,塔斯马尼亚)
随着锡矿价格的一落千丈,越来越少的矿工选择留在矿区。于此同时,联邦移民限制法(1901)对新移民者的数量也有了严格的控制。然而留在矿区的矿工已经年迈体衰到无法回到中国。1934年,作为最后一个还在 Weldborough的纯种中国人Hee Jarm和朗塞斯顿的James Chung Gon 把Welborough的寺庙搬到了朗塞斯顿的QVMAG博物馆。 (寺庙供奉的神灵,目前在朗塞斯顿QVMAG博物馆)
那些留在塔州的华人逐渐搬到了大城市转到了其他行业,特别是蔬菜种植和批发商贸。位于Glenorchy和Moonah地区的RiverDerwent周边的肥沃土地吸引了大批的华人来这周边进行蔬菜种植,因此霍巴特在1921年成为了最大的塔州华人的聚集地。更多的华人来到了塔州由于1960年代移民限制的放宽,二十一世纪初已经能在塔州的各行各业看到华人的身影。
文/编辑: Angela , Happy 图来源: 朗塞斯顿QVMAG博物馆 资料参考: UTAS图书馆 The Chinese in Tasmania 塔斯马尼亚中文网 原创文章 如需转载 请注明出处 谢谢 版权所以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请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平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