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过去的6个月中,澳洲时尚品牌逐一遇冷,纷纷宣告破产或者进入自愿托管程序,直至目前,就服装公司倒闭致失业人数或达5,000。
专家称,澳洲品牌门店的倒闭或系近几年国际时尚快销品牌如Zara、H&M的入驻和兴起,挤压了本地服装市场,从而致使品牌纷纷败下阵来。但事实确实如此吗?国际快销品牌真的就在如此短的时间博得澳人喜爱,扎稳脚跟了吗?
澳时装品牌逐一遇冷
2月2日,澳洲本土时尚品牌Marcs以及David Lawrence进入自愿托管程序,这将意味着在澳洲拥有1130个、在新西兰拥有42个雇员的公司如寻不到新主,将会关闭。据了解,在澳洲的52家品牌专卖店,11各销售点以及140个开在各大商场内部的摊位将持续营业,直至新买家接手,而雇员的薪水已在1月30日就已经停止分发。品牌管理发言人对此表示,“(倒闭这样的事情)在商界中很是常见。”
但负责运营的主管韦伯斯特(Malcolm Webster)则认为,由于品牌毫无针对性的销售、较低的现金流以及不良的市场环境导致了现在的情况。
而惨遭破产的的确不止一家,据《悉尼先驱晨报》报道,成衣品牌Herringbone以及同一母公司的Rhodes & Becket也在2月11日宣告公司进入自愿托管程序。 日前,Herringbone的3家门店以及Rhodes & Becket的4家门店已经关闭。
另外,新西兰童装品牌Pumpkin Patch在经过数年的亏损、被折扣商店例如Kmart挤压之后,于2016年宣告破产,负债7,600万。澳洲的117个、新西兰43个门店将逐一清仓关闭,澳洲1,000名、新西兰600名雇员面临失业。据悉,Pumpkin Patch已在一月底关闭了在澳的68家门店,另56家门店也将在清仓完毕后于2月中旬关闭。此外, Payless Shoes其门店也将在二月底关闭。
据统计,自去年12月以来,服饰公司倒闭已造成超过5000人失业。
全球快消时尚品牌盛行
与澳洲品牌行程鲜明对比的则是入驻澳洲的国际品牌,据《金融评论报》报道,相关监管机构数据显示,来自日本的快销时尚品牌UNIQLO去年分别在墨尔本的查斯顿(Chadstone) 、悉尼的车士活(Chatswood)以及布里斯班的因杜鲁皮利(Indooropilly)以及皇后街(Queen St)开设了12家分店。据统计,截止到去在8月的12个月内,销售业绩上升了47%至1.74亿澳元。
H&M截止去年的11月,12个月内也实现了139%即1.619亿澳元的销售业绩。而据相关人士推测,在悉尼百老汇(Broadway)、邦迪(Bondi Juction)、卧龙岗以及图文巴(Toowoomba)增开新店后,业绩有望突破2亿大关。
另外,Zara在去年也实现了24%的业绩增长至2.21亿澳元,其门店数量也在澳洲全国达到15家。
分析指出,在UNIQLO、Zara以及H&M目前的销售业绩已占到了澳大利亚整个服装、饰品类别销售的2%。
全球快消时尚品牌在澳盛行。
消费者主宰市场
澳洲品牌在短短的6个月时间纷纷倒闭实在让人匪夷所思,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在这段时间纷纷宣告破产?
据《金融评论报》报道,摩根大通(JP Morgan)分析师卡曾斯(Shaun Cousins)分析称,澳洲服饰零售业的全球程度较深,这导致了国内市场非常脆弱,甚至无法抵抗轻微的市场波动。他指出:“全球服饰供应链由规模决定,由于国际竞争者具备规模优势所以相对强势。而对于澳洲品牌来说,外部环境一旦稍有恶化……服饰零售商就要承受更为严重的后果。”
零售分析师库尔玛(Steve Kulmar)另外还指出,澳洲国内一般的服饰零售商每月仅有一次大型仓储配送,因此对销售趋势反应缓慢,而且过分依赖打折。与之相比,Zara每周2次清理库存,通过射频标签识别技术追踪每一件衣物,从而实时掌握库存数量。
另外,由于快消品牌的款式不断更新,非常迎合当下消费者的“口味”。库尔玛也表示,由于澳洲国内零售商在设计和系列方面过于羞怯,从而丧失了辨识度,导致损失大量顾客。据H&M专员透露,店内的款式有时甚至每天都在更新。
而价格低廉也是吸引顾客的重要因素。例如,顾客只需花14.99澳元就可买到一条牛仔裤,59.99就可买到连衣裙,甚至花79.99澳元可以买到有设计感的衣服。在H&M,5.99就可买到一个化妆包一样的小袋子。而这样的商品对于顾客来说,即使不喜欢,扔掉也不会觉得可惜。
普华永道的全球零售顾问扎赫拉(Paul Zahra)表示,当下,是顾客在主宰市场,如果商家没有办法提供顾客所需,顾客就会去别的店铺消费。
扎赫拉还提到,现在的人们并不希望购买能用很久的东西或者衣服,他们想不断更新自己的衣橱,可以紧随潮流。时下,顾客对某种品牌的忠诚度在不断下降,追求全身“香奈儿”的年代或已过去,人们并不想花那么多前在买包或者买鞋上。
而国际快消品牌另一成功的关键因素还在于它的“前瞻性”,由于国际零售商商品在登陆澳洲时早在其他市场做过“测试”,早已对顾客的喜好了如指掌,因而他们获得澳洲顾客的芳心也相对容易。对于澳洲品牌来说,他们应该认真地了解顾客到底需要什么,才可能让顾客回心转意。 |